新疆石材产业发展战略刚要
点击数:25190 发布时间:2015-7-23 来源:
【摘要】前言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黔桂滇三省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1982年设州,1987年设兴义市。全州辖1市、7县、1区....
- 中国石材之窗提示您:
- 你当前的身份无法查看此条信息,如果您是

- 请先
之后再查看,
- 如果您还不是石信通会员,请联系网站客服!
- 现在就加入石信通会员,客服电话:010-62237591
前言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黔桂滇三省毗邻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1982年设州,1987年设兴义市。全州辖1市、7县、1区,即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册亨县、望谟县和顶效开发区。面积16804平方公里,人口348万,有布依族、苗族等35个民族。
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天然大理石资源储量大、特色突出,木纹石石材资源世界稀有,安龙县已被中国石材协会授予“中国(安龙)木纹石之乡”称号。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筑业持续发展,黔西南州石材产业迅速增长,生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逐步树立贵州木纹石的区域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及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一直以来产业发展处于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大多企业以出售荒料或初加工产品模式,将资源运到云浮、福建、四川等地再加工、销售,形成黔西南州大资源、小产业,大产能、低效益,重加工、轻商贸,重开发、轻保护的产业态势,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工作思路,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推动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的发展战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为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发挥地理位置和特色石材资源优势,抓住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升级以及石材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新机遇,做大做强石材产业,提高黔西南石材业在全国石材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石材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实现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提升当地群众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相统一,已成为石材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立足近期,着眼长远,黔西南州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研究编制《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作为“十三五”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的预研报告。
本规划编制坚持政策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于黔西南州石材资源与产业现状、国际国内石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为指导,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政策为依据,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比较、预测等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力求联系实际,做好科学定位,明确方向与目标,落实任务与重点,高标准、高起点,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绿色、生态、高效、节能环保型的新型特色产业。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总论 1
一、石材产业发展意义 1
二、规划依据 5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方法 5
四、规划范围、规划期限 7
第二章 石材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8
一、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8
二、矿山开发利用现状 9
三、石材加工业现状 14
四、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0
第三章 国内外石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4
一、国际石材产业发展情况 24
二、国内石材产业发展情况 26
三、石材产业发展趋势 31
四、市场预测 35
第四章 产业发展SWOT分析 40
一、优势 40
二、劣势 59
三、机遇 61
四、威胁 63
第五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66
一、指导思想 66
二、发展原则 66
三、发展定位 67
四、发展目标 68
第六章 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69
一、发展思路 69
二、发展重点 69
第七章 实施方案与支持项目 79
一、产业链设计与产业布局方案 79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86
三、石材加工规划方案 90
四、专业市场规划方案 97
五、石材创意技术发展方案 103
六、园区建设方案 106
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 108
八、配套产业发展方案 111
九、循环经济发展方案 112
第八章 环境保护 115
一、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115
二、环境保护措施 117
第九章 保障措施与建议 124
一、统一思想、统一管理、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 124
二、加强地质勘查 125
三、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126
四、招商引资政策 127
五、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128
六、加快“飞地政策”实施 128
七、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 128
八、加强行业管理 129
一、石材产业发展意义
(一)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全州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发展西江经济带、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等一系列战略政策实施,黔西南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活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但是,受国家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化工企业效益下滑、水泥行业限产减产,尤其是贵州水泥产能近年来快速增长,化解产能压力巨大,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维持全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黔西南州《“十三五”宏观经济发展初步设想》提出要将资源开发加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石材属资源依赖型产业,其花色品种、储量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黔西南州大理石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尤其是品种独特,天然木纹石石材是世界稀有的品种,中国安龙木纹石是国内开发最早的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品种优势极为突出。国际石材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而中国石材不论是产量上还是经济效益上,近年来都保持较快的增长。石材建筑装饰装修中高档产品,其天然、返璞归真、豪华等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以公共建筑装修市场为主,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石材进入家装市场,其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实践证明,国内外许多地区将石材作用当地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依托石材资源,发展加工业以及生产服务业,潜力巨大。将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实现全州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和同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战略举措。
(二)产城互动,推动全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颁布实施,健康有序地发展城镇化,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巨大。
新型城镇化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对于以贫困山区为主要特征的黔西南州,石材资源是各县区主要依托基础,大力发展石材产业,是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为石材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产业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创造经济效益好、资源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城市与人居文化相协调、各民族生活稳定和谐的新型发展格局,对落实中央促进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就业,加快黔西南州脱贫致富步伐
石材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石材产业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就业率。在石材加工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围绕主导产业还聚集众多配套产业,拉动餐饮娱乐、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从而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黔西南州贫困化程度较为严重。所辖8个县(市)1个新区,其中有7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同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占全州的比例分别为87.5%、71.5%、88.8%,贫困化程度深、脱贫致富任务重。
黔西南州石材资源分布较广,各县市都有蕴藏。石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效途径,产业兴县、产业兴州是提高收入水平和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必然选择。
(四)承接东部石材转移,有利于优化调整全国石材产业布局
根据《建材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中国石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重点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北方沿海地区着力建设面向全国的大型石材集散地,中西部地区发展大型石材加工集散地。
近年来东部地区石材产业发展逐渐从一般性资源加工型向销售基地和生产性配套服务业转变,石材加工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强。黔西南州石材资源特色突出,区域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已有东部重点企业落户。在黔西南州发展石材产业,打造东部石材产业转移平台,符合全国石材产业布局结构战略调整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加快低碳产业发展,利于全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由于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世界气候逐渐变暖,威胁人类生存,世界各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大力鼓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限制碳排放的经济政策,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在建筑材料中,由于石材生产没有窑炉煅烧的热工过程,与其他建材产品相比,生产能耗最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0.3吨标煤,不足建材产品综合能耗的1/10。随着各项低碳政策实施,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增加,低能耗特点将使石材在装饰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应用领域将得到扩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加。黔西南州作为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推动石材产业发展,以低碳的石材产品代替同类的其他建筑及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调整建材产品结构,降低全州单位增加值碳排放,是实现建材节能减排、绿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中国石材之窗ww.chinastone.cn”,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