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大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度不被重视的工匠精神,再次被提及。
工匠精神,在机器诞生之前,曾经广泛存在于石匠、铁匠、木匠等传统365行及各类文学作品中。但如今却日益消没于量产的车间中,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但率先进入工业4.0的德国,却是凭据著名的工匠精神,让德国制造蜚声全球。而缺乏工匠精神的中国制造,却被与低端伪劣等同起来。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2016年春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政府层面上,第一次倡导工匠精神。因为在强调去产能的今天,国内所有行业普遍都缺一样东西,那就是工匠精神。对石材行业来说,尤其如此。

作为一种劳动密集行业,石材产业的兴旺依托于无数一线石匠的辛苦辛勤劳动。石匠是否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关乎每一件产品的质量。
但在嘉岩石材总经理李择阳看来,石材行业固然呼唤石匠要有匠人精神,更要求石材企业要有工匠精神。他认为,石材企业要树立工匠精神,首先就得逐渐脱离以往的短平快逐利方式。嘉岩石材刚创立时,只有两排架子位,是怀着愚公精神,稳扎稳打,细心经营,才形成今天集矿山开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才成长为中国木纹大理石的行业领导者。嘉岩石材不挣快钱,其企业生产运作,恰如工匠干活,沉下心来,一锤一斧,精工细作,以时间来沉淀出好产品。

而产品品质,则是石材企业工匠精神的灵魂。如今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品质才是石材企业脱颖而出的大杀器。嘉岩石材当初做木纹大理石时同行很多,但嘉岩石材一路成长,许多企业却半途消失,个中原因是对品质的把控力度不同。在嘉岩石材,从矿山荒料、大板生产到成品加工,所有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跟踪和把控,每个员工都要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一件产品出货验收前,需经过四个管理员检验。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成就嘉岩有口皆碑的品质。
石材企业的工匠精神,还要像工匠那样,具有归零思维。工匠与机器不同在于,其所生产的每个产品都是不同的,非量产的。石材企业同样不能满足于老生产线、老产品,一成不变。嘉岩石材以做木纹大板而成长,但李择阳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积极涉足加工繁琐的薄板,并在石材行业率先推出会员卡,以创新来服务客户。
此外,工匠精神要求石材企业,必须突破自我。创新与创造,是工匠生产中两大特征。石材企业开拓新品时,更是要涉足新领域,主动驶入“无人区”。就如嘉岩石材,主打木纹大理石却不止步于低端买卖,而是主动提高白木纹、灰木纹、典雅木纹、咖啡木纹等大理石品种的附加值,通过精加工,减少天然石的缺陷,推动国产木纹大理石进入高端领域。

最后,李择阳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石材企业,要像工匠那样把每个产品当做作品来对待,再围绕这个作品打造卓越的营销与服务。嘉岩石材的红外线精加工厂内,每一块薄板在包装之前,都要经过九道加工工序。其中一些在旁人看来,繁琐无用的细节和环节,李择阳都坚持不容忽视。他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把小事当大事,把细节做到极致,从产品到品牌、从生产到营销,从销售到售后,都要一丝不苟。
工匠精神的重新树立,必将成为石材企业在整体行业景气指数下降时期不败的根基。石材企业想度过行业寒冬,与其东奔西走,到处观望,不如捡起老祖宗留下的“工匠精神”,激发出自身潜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