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石雕业做大做强之路仍很长
点击数:2927 发布时间:2005-11-23 来源:陕西日报
【摘要】....
- 中国石材之窗提示您:
- 你当前的身份无法查看此条信息,如果您是

- 请先
之后再查看,
- 如果您还不是石信通会员,请联系网站客服!
- 现在就加入石信通会员,客服电话:010-62237591
绥德石雕:世代相传 源远流长
绥德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江南出宰相,陕北出石匠”。绥德石雕艺术,令人赞叹不已!原始时期的凿石狩猎新旧石器、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赏月台”等遗址、散落民间无法考证历年的炕头石狮、现已出土500多块的东汉画像石、至今残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时期的庙宇石狮、旗杆香炉、雕栏画栋、摩崖石刻等景观,以及遍布民间不胜枚数的石雕用品,足以证明绥德石雕艺术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绥德人凭借得天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技艺,打造出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据统计全县现有大的石雕厂200多个,小作坊更多,形成从业人员近1万人的队伍。这支土生土长的以鲍武文、马天祥、汪建勃等人为代表的能工巧匠队伍,所雕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造型意象和大胆夸张、自然浑朴的雕刻技法,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专家的称道。他们不仅为省内外城乡建设打造出了光彩夺目的雄伟建筑和斑斓绚丽的石雕艺术品,而且所雕石狮已漂洋过海,远销日、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由此绥德有“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等美称。2003年,绥德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石雕艺术之乡”。
问题透视:市场混乱,产品缺乏人文内涵
但是,绥德石雕在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也逐渐走向了庸俗化的道路。绥德石雕艺术虽然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但真正初成产业、向市场迈进是在1986年以后。1986年,该县优秀文化普查中,收回民间失散最为珍贵的300多只炕头石狮子在北京展出后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专家给予很高评价,为绥德石雕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此后,绥德一批优秀石雕工匠蜂拥而起,兴业办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可是这种自发兴起的农民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松散,各自为阵,处于无政府状态。发展到后来,由于竞争激烈,小农意识下的作坊之间竞相降价,有时为了做生意老板赔本也卖,“自相残杀”,致使市场秩序非常混乱,甚至出现了用模型粗印滥制的水泥产品,走进恶性循环的歧途。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绥德石雕失去了原来那种“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活的神韵”,失去了原来的写意传统和纯正的民族特色,失去了黄土高原那种浑厚、淳朴的气质和泥土芳香。创作方法上也不再那么随意大胆、粗犷泼辣,而是过于模仿别人,越来越俗,失去了大气磅礴和大匠风度。产品的文化品位、艺术价值难以提高,势必影响了石雕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政府宏观组织,推向市场
与作坊产品造型简单、人文内涵缺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看到在绥德的几处大工程,都体现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可谓集绥德石雕工艺之大成。早些年的“绥德千狮大桥”、“龙凤桥”和义合“龙狮桥”等精品自不必说,就是新世纪以来绥德城神龙大道的“巨型五龙柱”、学子大道由1118块石雕组成五门六柱十九楼的“天下第一楼”石牌坊、永乐大道以陕北文化为主线的9个编目共365幅石雕版画长廊等作品,再次展示了绥德石雕工艺的博大精深和恢弘气势,可以说创造出了石雕艺术的又一个奇迹。
但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这些工程全部都是政府出面策划设计、组织指导的集体行为,是靠集体智慧成就的,没有政府将零散的各自为阵的能工巧匠们组织起来集体创作,是绝对不会成功。如此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绥德石雕何时步入艺术创作的良性循环,创出名牌,走向正规化、大型化、集团化的发展轨道,政府作不作为以及怎样作为将起决定性作用。
对此,绥德县主管副县长雷亚雄亦有同感。他认为,绥德石雕业要发展起来绝不仅仅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而要彻底转变思路,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组建集团,将这些“作坊”作为集团公司的一个链条组织。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注册“绥德石雕”商标,以免将来发生商标竞争,形成被动局面。其次要结合历史典故,赋予其一定的人文内涵。他们将一种石雕工艺品“石碾”、“石磨”进行了艺术加工,在碾子雕上了“财源滚滚”,在石磨雕上了“时来运转”、“好事多磨”等吉祥、祝福之词,得到了客户的喜爱,其销路非常好。
免责声明:
凡标注来源本网的新闻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中国石材之窗ww.chinastone.cn”,其他部分转载新闻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